讲座题目:隐粲和双粲分子态类型多夸克态的研究
时间:2025年8月12日(周二)上午9:30
地点:理学楼A301
报告人:王福来
报告人简介:王福来,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青年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22年6月于兰州大学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22年7月至2025年3月在兰州大学从事萃英博士后研究,导师与合作导师为刘翔教授。随后入职兰州大学。研究方向为强子物理唯象学,当前重点围绕高能物理实验发现的新奇现象与新强子态开展奇特强子态相关研究,为理解强子的内部结构和量子色动力学的非微扰等问题提供帮助。目前已在强子物理主流期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担任Eur.Phys.J.C等期刊审稿人。
讲座内容:
2003年以来,在奇特强子态的研究方面重味强子分子态的相关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在本报告中,报告人将结合高能物理中新强子态的实验发现,特别是Pc、Pcs和Tcc,简单介绍隐粲分子态类型多夸克态和双粲分子态类型多夸克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展。
讲座题目:基于BESIII实验与非淬火谱学的高激发态轻介子研究
时间:2025年8月12日(周二)上午10:30
地点:理学楼A301
报告人:白紫跃
报告人简介:白紫跃,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萃英博士后,2025年6月于兰州大学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导师与合作导师为刘翔教授。博士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高能介子展开,包括:① 基于高能介子的谱学特征、产生机制与衰变行为,对实验新发现的Y态进行鉴别与分类;② 引入非淬火效应,成功解释了实验中观测到的若干反常现象;③ 预测了若干可能存在的新粒子及其相关物理过程。这些理论工作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高能介子谱的整体图景,也为国内外高能物理实验在该领域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参考。
讲座内容:
近年来,BESIII实验在2.0–3.0 GeV的高激发态轻介子能区针对多种末态开展了大量精确测量。相关实验结果不仅显著丰富了现有的轻介子谱数据,也为深入探索高激发态轻介子的谱学特性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些实验进展激发了我们从理论角度开展该能区轻介子态研究的兴趣,特别是结合非淬火谱学框架,对其产生与衰变性质进行系统探讨,以期更全面理解实验中观测到的新结构。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理学院
2025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