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数理时空”——高端学术研讨会(三)

时间:2025-07-01 点击:

活动时间:2025年07月08日(周二)8:00

活动地点:理学楼C107

一、 报告题目:飞秒激光的时空调控技术及前沿应用

报告人简介:

胡明列,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兼任2018-2022年教育部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致力于新型高功率光纤飞秒激光技术的相关基础性研究工作。主持973计划课题、863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2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获批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光子晶体光纤飞秒激光技术入选“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报告内容简介:

飞秒激光时空调控研究是超快光学领域的核心方向之一,通过精确调控飞秒激光的时间(脉宽、频率)和空间(强度、相位、偏振)特性,可显著提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精度和效率。该技术在精密加工、生物医学成像、超快光谱学、量子调控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如微纳器件制造、细胞手术、新型材料研究等。本次报告将从飞秒激光时空结构光场的产生开始,系统介绍飞秒激光在非线性作用下的时空演变,并基于这种光场开展的前沿应用探索。

二、 报告题目:太赫兹光声技术

报告人简介:

田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天津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负责人,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以及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主要从事太赫兹光子学、微纳光子学和光声光学方向的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 余篇,h因子46,相关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担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图像科学与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激光光谱专委会委员,天津市光学学会监事,中国超材料研究学会理事等。

报告内容简介:

太赫兹波段介于红外波与微波之间,是电磁频谱中最后亟待开发的波段,尤其在下一代无线通信、无损检测、生物医学方面具有重要潜在应用。低能量的太赫兹波不会产生电离效应,可清晰安全地进行成像,可以作为超声波、核磁共振、红外成像等技术的重要补充,可避免对人体造成电离伤害的可能,凸显了太赫兹波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太赫兹波对氢键、范德华力和经典中红外光谱检测不到的非键(疏水)相互作用等弱共振非常敏感,有望成为生物电磁研究的新手段。但利用太赫兹波进行无损检测会面临金属及高电导性的复合材料的高反射和强衰减,进行生物医学应用也会面临生物体系的强吸收,上述情况是太赫兹波在无损检测和生物电磁领域进一步应用的最大瓶颈。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我们开发了系列太赫兹辐射源以及太赫兹光声技术,有望无损的进行内部探伤,同时在进行生物医学检测测试过程不需要侵入性取样或化学标记,从而提供了一种在体方法来实时测定生物组织尤其是血液中的生物分子浓度。另外该方法也展示出应用于多相流等体系的检测潜力。该方法为太赫兹无损检测和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新的潜在解决方案。

三、 报告题目:新型光敏材料修饰的Ω形光纤器件:从细胞传感、成像到光热治疗

报告人简介:

罗泽伟,四川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从事“医工结合”领域的研究,研究方向为光纤生物传感器,涉及光纤光学仿真、光纤探针加工、器件设计及其在医学诊断、成像和治疗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陕西省/四川省科技厅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在Analytical Chemistry、ACS Sensors、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和Optics Letters等光学传感器领域主流杂志发表SCI论文共30篇(中科院一区13篇),H-index为28,它引18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6项;担任Interdisciplinary Medicine(IF=13.6)、《红外与激光工程》等杂志青年编委;Biosensors杂志客座编辑,担任Research、Nano Letters、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Photonic sensors、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Optics & Laser Technology等SCI杂志的审稿人;担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谱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智能制造专家库顾问团委员。

报告内容简介:

血液循环系统内的癌细胞是肿瘤早期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也是癌症转移的“元凶”。开发集检测和杀死癌细胞于一体的器件,对癌症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毒性小的特点,能灵活操控光进入深层组织,适合开发细胞传感、成像和治疗的多功能器件。深入研究弯曲光纤的光学特性,成功制备了U、Ω和J形等形状的新型光纤探针,大幅提高了器件的折射率敏感度;探究AuNPs/AuRs、PDA/AuNPs /AuNRs、PDA/AuNPs/PDA等新型光敏材料涂层的理化特性,开发了系列光纤光敏材料的可控修饰新方法。当低能量宽谱光与光纤相互作用时,光纤传感器对周围介质折射率敏感,能实时无标记进行细胞传感;当作用激光波长与杂化纳米层的吸收峰相匹配时,光纤LSPR特性能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局域热能并对细胞膜进行穿孔,从而提高分子机器的细胞成像效率;增强激光强度能提高光纤表面局域温度,开发高效、特异的光热治疗方法。通过周期性调控光的能量,成功验证循环式光纤细胞传感-光热治疗(COCP)原创概念的可行性,显著提高模拟血液循环系统中癌细胞的杀死效率。光能调控改变了光纤LSPR器件中光与光敏材料的作用模式,实现了从细胞传感、成像和治疗等多种功能的切换,为癌症诊疗提供了新技术。

四、报告题目:基于界面倏逝场调控增强型光纤生化传感技术与应用

报告人简介:

李宏韬,男,博士,安徽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信息获取与防护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20年获暨南大学生物医学物理与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博士学位,2020年7月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安徽大学工作,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光纤光子学、光纤生化传感技术、微纳光子学。目前共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dvanced Science, ACS Sensors, Analytical Chemistry,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基金1项,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1项,安徽大学“人才引进计划”项目1项。担任国际光电子领域SCI期刊《Photonics,《Biosensors》的客座编辑,担任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 Measurement,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Optics Express等著名SCI期刊的审稿人。

报告内容简介:

光纤倏逝波生化传感器是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光学生化传感器,它具有电磁免疫、体积小便于携带、成本低、免荧光标记、灵敏度高、灵活性好等优点被众多科研工作者所青睐。在前期工作中,一方面,我们通过调控石英光纤界面的金纳米三角片、金纳米棒等材料,激发光纤界面的LSPR效应,大大提升传感器对ErbB2分子、肾癌外泌体、肾癌蛋白、肾癌细胞的检测灵敏度;利用LSPR“热点”效应更强的金纳米双锥材料,通过调控金纳米双锥颗粒在光纤界面上的排布,实现了传感器对前列腺癌病人血清外泌体和全血外囊泡的单颗粒检测,还实现了对前列腺癌病人的血清和尿液的高灵敏联合同步复用检测,以此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精准性;借助光纤微流传感技术实现对乳腺癌MUC1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以上工作为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高精准、高效率检测提供一种新思路。另一方面,我们逐步探索出光纤界面LSPR激发与增强一体化的倏逝场调控技术以此实现对环境水体中纳米塑料的高灵敏检测。在未来,我们将开发出新型的光纤界面倏逝场调控技术,以期满足光纤传感器在一些重要的生化检测场景中的应用需求。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理学院

2025年07月01日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河北大街西段438号 燕山大学理学院版权所有

邮编:066004 联系电话:0335-8057027